環境監測行業,根據監測領域,可分為大氣、水、土壤和其他監測;根據監測對象,可分為環境質量監測、污染源監測和其他監測三個部分。其中,環境質量監測運營主體主要是各級環境監測站,而污染源監測運營主體主要是排污企業的監控部門。當前因覆蓋面廣和監測深度等因素,2014年占監測市場約為49.24%,2011-2014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5.95%;環境質量監測產業份額位居2014年占監測市場約為36.25%,2011-2014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0.79%。 “十二五”期間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到4.3萬億,為GDP的1.45%。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,“十三五”期間,大氣、水和土壤三大攻堅戰役也到了關鍵時期。預計“十三五”期間行業或將持續20-30%年增速,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可達約8-10萬億。 目前,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總體發展向好,但也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痛點,歸納總結主要包括有:惡性價格競爭苗頭已現、環境監測儀器相對落后以及監測人員能力比較薄弱。因三大痛點相互影響與制約,行業若想要實現發展的新跨越,同時推進痛點,以防出現“木桶原理”的局面。 (1)價格競爭 當激烈競爭使價格戰日趨白熱化,環境監測企業的毛利率不斷被蠶食。首先,根據統計數據分析,監測板塊毛利率高,上市公司自2010年以來基本保持在50%左右。水務處理、固廢、煙氣治理板塊的毛利率依次約為40%,30%,20%。在高毛利率的吸引下,外資和內資企業紛紛加入到監測行業的競爭中。在爭奪市場份額的戰爭中,價格戰是企業管理者手中常揮動的武器。 (2)制造水平 高新監測設備領域尚以進口為主,國產環境監測儀器滯后在中低端領域。首先,國產大型實驗室用監測儀器自動控制技術采用程度較低,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。其次,很多國產環境監測儀器在一些新興監測領域中達不到標準。比如近兩年興起的超低量監測設備、煙塵監測設備、PM2.5監測設備領域,大部分市場份額都被進口產品占領。 (3)人才瓶頸 因環境監測行業涉及多個領域,復合型中監測人才相對難尋。監測行業需要精通水、電、大氣、物理等多個領域的復合型人才,而當前專業人員能力比較薄弱,如知識結構老化,科研能力不強,業務能力參差不齊。一方面,環境監測隊伍素質與當下緊迫的形勢、繁重的任務不相適應,監測人員往往在標準制定、課題研究及先進儀器設備操作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;同時人才的引進、培養與管理等都缺少行之的績效考核機制。另一方面,環境監測企業相對缺少復合型人才,因為理想化的人員既需要掌握客戶所處行業的知識背景,又需要深入掌握相應的非標產品設計,能根據客戶的系統現狀、業務流程和維護服務模式等地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。 針對上述問題,環境監測行業的各大企業,要放遠目標和眼光,擺脫飲鴆止渴的“價格戰”轉入“技術戰”;在大時代“智慧環境”漸成趨勢下,考慮到價格差異,信息等因素,企業加大研發力度,不斷提升環境監測設備的國產化率,使國產設備性能逐步被市場認可;環境監測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匱乏,除了政府的大力重視和高薪引進,企業的重視培養和行業的需求同樣功不可沒。只有對待問題有的放矢,環境監測行業的未來才能更加輝煌。 “十三五”期間,監測領域持續向好,水質監測設備銷量保持平穩增長,對水質投資力度增大,水質監測器和水質分析儀市場容量不斷擴大,潛在市場空間大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設備仍處于需求釋放階段,未來增長趨勢仍會繼續,霧霾治理和VOCs治理將是重點。